证据科学国际研讨会 ——《证据法哲学》《欧洲法庭科学评价报告指南》 及《证据科学译丛》(11册套书)发布会暨研讨会在京举行
2021年5月20日,中国政法大学证据科学研究院迎来十五周年院庆,作为十五周年院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中国政法大学证据科学研究院、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证据科学》杂志共同主办的证据科学国际研讨会——《证据法哲学》、《欧洲法庭科学评价报告指南》及《证据科学译丛》(11册套书)发布会暨研讨会在法大法庭科学技术鉴定研究所五楼学术报告厅举行。
上午9时举行大会开幕式,开幕式由中国政法大学证据科学研究院院长王旭教授主持主持。教育部社科司司长徐青森为证据科学研究院十五周年院庆致辞,他首先代表教育部社会科学司对证据科学院研究建院十五周年表示热烈的祝贺。徐青森司长指出,十五年来,中国政法大学证据科学研究院以文理交叉研究为特色,在证据科学理论研究、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了辉煌成就。并提出在科学证据运用越来越多的背景下,开展证据法学与法庭科学相结合的证据科学研究,对于促进法治建设和实现司法公正具有重要作用和光明前景。希望证据科学研究院能够抓住发展机遇,发挥平台优势,努力打造中国一流、世界知名的证据科学高水平学术机构。中国政法大学校长马怀德教授代表中国政法大学向本次国际研讨会的召开以及证据科学研究院十五周年院庆致以热烈的祝贺。他详细回顾了证据科学研究院建院十五年来取得的成果,并强调“证据科学译丛”的出版,为加强证据科学领域的学术和思想交流、促进证据科学学科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并预祝大会圆满成功。证据科学研究院名誉院长、证据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张保生教授作了“《证据科学译丛》两部新书传来的信息”的主题致辞,对两部新书进行了推介。他总结了何福来教授在《证据法哲学》一书中提出的证据法认识论证成理论的十个要点。第一,裁判结果不等于证明结果。第二,认证(deliberation)的核心议题是正当理由。第三,事实认定的最终目的是获得内在证成的(internally justified)知识。第四,证成(has justified)一个信念,就是举出证据或理由支持这一信念。只有证成对p的信念,他才正当地(is justified in)相信p。第五,事实认定的构成性规则。第六,证成与正确的区别。第七,“部分信念”(partial belief)和证明悖论对绝对信念的挑战。第八,绝对信念模式与相对似真性理论。第九,证据支持概念。第十,证言论点和传闻证据。指出本书的一个问题是:很多论述没有区分过去时和现在时的事实认定,因为,对历史事实的认定遵循的是“证据之镜”原理和“实证求是”规律。接下来,张保生教授指出了欧洲法庭科学评价报告指南的四个特征。第一,《指南》为欧洲提供了统一的法庭科学标准。第二,法庭科学评价报告的制作条件和原则。第三,法庭科学评价报告的四个要求:平衡性、逻辑性、稳健性、透明度。第四,似然比(Likelihood ratio)赋值及其解释。该书带来的启示或思考是中国法庭科学标准是否应当对鉴定意见的制作条件和原则作出统一规定,并认真研究将似然比作为司法鉴定意见制作原则的利弊。
大会设作者&译者互动专场、中文译者专场、新书发布三大环节。参会的专家学者围绕证据科学的一般理论和方法论、证据法的哲学基础、法庭科学中的统计学、法庭科学/司法鉴定报告评价方法以及《证据科学译丛》(11册套书)有关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交流。
大会作者&译者互动第1专场由证据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证据法学研究所所长张中教授主持。罗纳德·J·艾伦教授作了题为“重新审视证据法的未来”的发言,爱德华·J·伊姆温克尔里德教授作了题为“关于证据科学迄今所获进展的几点想法”的发言、满运龙教授作了题为“论司法证明的科学性”的发言、何福来教授作了题为“认识论与证据法”的发言、王进喜教授作了题为“伪印证与认知偏差”的发言、王元凤教授作了题为“关于证据不确定性的思考”的发言。
第1专场后进行了新书发布活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代表方明对《证据科学译丛》11册套书进行了介绍,并现场回答提问。
作者&译者互动第2专场由证据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赵东教授主持。克里斯托弗·山普教授作了题为“《ENFSI法庭科学评价报告指南》颁布六年后的我们”的发言,保罗·罗伯茨教授作了题为“关于‘证据科学’”的发言、汪诸豪副教授作了题为“经典与精确之别:对若干常用法律术语译法的反思”的发言,张中教授作了题为“设证法:司法证明的逻辑与结构”的发言。
中文译者第1专场由证据科学研究院褚福民副教授主持。冯俊伟教授作了题为“实体法视角下的刑事证据法研究”的发言,岳军要副教授作了题为“中欧司法鉴定评估报告格式比较研究”的发言,樊传明副教授作了题为“证据法的一种融贯性解释:内部立场与道德证成”的发言,郑飞副教授作了题为“证据法功能的理论反思:从信息规制到风险防控”的发言。
中文译者第2专场由证据科学研究院王元凤教授主持。张南宁教授作了题为“事实认定的常识理性”的发言,尚华副教授作了题为“我国证言可信性评价方式的反思”的发言,曹佳博士作了题为“事实认定的解释性证据主义证成理论——兼论排除合理怀疑之阐释”的发言,吴洪淇教授作了题为“证据法学翻译与证据法学知识体系的建构”的发言。
各专场后设置的自由讨论环节,大会发言嘉宾与参会人员积极互动,对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广泛的交流。
闭幕式环节由证据科学研究院名誉院长张保生教授致辞。对本次大会的内容进行总结,高度评价了本次研讨会的学术性。至此,证据科学国际研讨会——《证据法哲学》、《欧洲法庭科学评价报告指南》及《证据科学译丛》(11册套书)发布会暨研讨会在京圆满落幕。中国政法大学证据科学研究院始终致力于搭建证据科学学科的学习交流平台,积极推动证据科学的学科发展。
新书简介
1.《证据法哲学》简介
《证据法哲学》是新加坡国立大学何福来教授的著作,在英语世界的证据法基础理论学术研究中有重要影响。本书的核心主张是,法庭作出的裁决必须具有正当性,即必须满足认识论与道德性的双重要求。证据法在其核心运行领域,正是体现了这样一些原则,它们对于从认识论上和道德上证成法庭的事实认定而言,是不可或缺的。我们只有采取一种内在视角(即作为“道德主体”的事实认定者的视角),才能看清这些原则,从而理解证据法的完整价值。若完全陷于外部视角(即像“系统工程师”那样审视证据法),就难以理解这些原则。内部视角的特点是,将关注点放在“审判评议”上,即考虑证据规则如何规范得出裁决之“推理过程”。基于这种视角,本书提出了一种看待审判的人道主义方式,展示了一种价值本位的分析方法。简言之,法庭应当“在探究真相的过程中”实现正义,而不仅仅是“通过发现真相来实现正义”。在许多证据规则的外表下,实质上体现了正义的道德要求。它们要求事实认定者表现出对诉讼双方的移情式关怀,即尽到恰当程度的谨慎,以尊重和关心的态度对待他们。
本书第一章分析了事实认定的许多基本构成要素。这一章讨论了“事实”的角色以及对事实的分类,并对“给出裁决”这个行为做了一个言语行为分析。这一章还重点分析了审判评议的主要元素,以及控制该过程的诸多法律技术。第二章检视了审判的价值和目的。这一章分析了针对“审判旨在探究真相”这一主张的争论,而且探讨了“真相”和“正义”之间的关联。书中引出了这样一种观念:正义概念指向了一种理性要求,即要求“移情式关怀”。第三章讨论了事实认定的认识论方面。书中维护了对事实认定的信念论阐释,概述了获得相关信念的框架,探讨了评议的方法与形式。本书其余章节,挑选出几个证据法主题作为讨论对象。第四章讨论了证明标准,发展了第三章所建构的论点。通过使用“谨慎”这一概念,本书阐明了:应当对证明标准采取一种可变性解释,这种解释也能够与对民事和刑事标准的绝对性区分相兼容。第五章和第六章分别分析了传闻与相似事实证据。针对这两个主题的证据规则受到了许多批评,理由是它们对发现真相的目标构成了人为的和不正当的阻碍。本书将论述相反的观点,认为这些证据规则反映了我们对于发现真相以及实现正义的追求。这两个方面不是相互冲突的;毋宁说,它们结合在一起,共同为审判评议设定了合法性约束。
2.《欧洲法庭科学评价报告指南》简介
欧洲法庭科学研究机构(ENFSI)在欧洲境内拓展法庭科学标准化工作的过程中,始于2009年的系列MP项目发挥了重要的作用。MP项目为欧盟直接拨款项目,其目的在于支持在欧洲法庭科学领域占据绝对主导地位的组织,开展具有推进性作用的研究。截至目前,共计5个MP项目已经完结,这为欧洲法庭科学工作的质量提升提供了重要保障。
本译著为其中一个MP项目的研究成果。该项目旨在提高ENFSI下设各实验室评价报告的质量,并使之标准化。ENFSI长期以来致力于改善法庭科学鉴定报告所依赖的科学工作质量。然而,如何确保检验报告能够兼容科学检验结果的价值与局限,能以包括警察、律师和陪审团在内的广大用户可以理解的方式加以表达?针对上述挑战的有关研究成果很少。此外,法庭科学作为一门公认的学科,若无共同语言基础,若无对于检验结果意味着什么都还缺乏共识,那么便无法进步。如果缺失这些,法庭科学无法进步,那么就不能辅助司法程序或执法部门解决跨境犯罪问题。显而易见,这个指南框架将界定未来的法庭科学。本指南所推荐的规范,均基于法庭科学服务提供者协会已发布的文件,该协会本身是一个专门从事法庭科学评价学术研究和原则制定的重要实体。
本指南针对法庭科学证据的不确定性,探索基于似然率的评价方法,构建科学、逻辑的证明力表达路径。指南推荐的证据评价方法,打破了不同种类科学证据之间的壁垒,普遍适用于多种类型的科学证据。这对于同案证据的整合以及科学审判的推进具有重要意义。指南主体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帮助读者全面了解证据评价的基本理论;指南附录通过来源于欧洲司法实践的代表性案例,帮助读者在具体问题中体会相关理论的应用路径。
3.《证据科学译丛》(11册套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