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跑步打卡”,另类却不奇葩
高校“跑步打卡”,另类却不奇葩
2016-03-14 来源:新华网 作者:admin刘雅睿
日前,有媒体报道,北京建筑大学升级版“跑步打卡”校规引学生吐槽。根据规定,学生长跑锻炼打卡次数不够45次,体育课成绩将被记为不及格。有学生认为该规定强硬且“一刀切”而不能接受,有学生则表示,为保证体育课成绩合格而放弃兼职,郁闷且无奈。然而,高校“跑步打卡”较之其他校规虽新颖另类,但却并不奇葩,值得推广。
近年来校园长跑猝死事件时有发生,大学生体质问题持续引起社会广泛关注。2014年7月,为切实提高高校学生健康水平,从根本上扭转下降趋势,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800米(女生)、1000米(男生)等都是必测项目,如不合格无法拿到毕业证。为响应相关标准,提升学生体质状况,各高校也相应制定了新的体能训练规定,“跑步打卡”即为其一。
大学生的运动时间若仅凭每周的体育课时是远远不够的,长跑猝死事件的发生不仅与没有掌握正确的长跑知识有关,更为重要的是日常体育锻炼没有到位。“跑步打卡”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作息与运动习惯,也为更好的完成结业体侧项目奠定了良好基础。因此,现今实行“跑步打卡”的高校虽少,但这也是值得推广的一项有趣校规。
而针对北京建筑大学学生提出的“该规定影响了其实习机会”,详细了解便知,该校“跑步打卡”政策仅针对大一大二学生实行。作为一名大一或大二学生,最为重要的是在学校学好专业课程,夯实专业基础,而不是及早兼职或实习。处于大学基础阶段的学生,在校学习知识与积累实习经验,不能本末倒置。由此可见,因“跑步打卡”而放弃兼职,也并非坏事。
虽然高校“跑步打卡”好处多多,但总不免引起学生的反抗与不满。这时就需要学校进一步完善政策细节,提出相应的奖励机制,赏罚分明,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要使“跑步打卡”更加喜闻乐见,推广活动更为顺畅,学校与学生共同制定相关方案,更多听取学生意见,不失为一个好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