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建议用立体法律框架阻断拇指族低龄化
专家建议用立体法律框架阻断拇指族低龄化
2013-11-16 来源:法制日报-法制网 作者:admin漫画/高岳
法制网记者朱宁宁
近半数青少年把新媒介作为发表意见的首选渠道,超过六成的青少年使用过网络购物……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近日最新调查显示,首次触网年龄在10岁以前的比例累计为68.3%。新媒介已经成为青少年了解新闻时事的第二大渠道,仅次于电视。
而细心观察也不难发现,免费无线网络覆盖的区域越来越广,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的价格愈发低廉,这些都让青少年接触互联网的方式更加便捷,同时,也让家长对孩子上网的有效管理变得愈发困难,由此带来不少新媒体时代下对青少年保护的新课题、新挑战。显然,对这个问题该管,但是怎么管?需要到立法的地步吗?立法真的有用吗?智能手机都是家长提供的,政府介入过多是否会侵犯家长的教育权?而手机实名制与保护个人隐私确实存在一定的冲突,如何平衡也是个问题。
长期从事相关问题研究的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副教授张严方近日接受《法制日报》记者采访时指出,如何能让孩子安全放心地使用智能手机,需要一定的法律法规,但仅仅这些是不够的,还需要立体的、全方位的防御体系。政府、家长、学校、社区,甚至医院,一个都不能少。
拇指族低龄化问题困扰全球
如今的青少年是伴随着网络长大的一代,没有哪个人群比青少年访问互联网的频次更高,这里所说的网络现在更多的是指通过智能手机访问的网络,这就给很多家长带来了烦恼。不久前,甚至有重庆的家长自掏腰包,花费几十万元为其孩子所在学校的学生全部更换手机,以达到杜绝孩子使用智能手机的目的。
不仅仅在中国,智能手机对全球青少年的影响都日渐深远。有报告显示:目前在美国,有37%的青少年拥有智能手机。此外,25%的年龄在12岁至17岁的青少年主要通过功能手机或智能手机来访问互联网。在拥有智能手机的青少年中,50%的人主要通过其智能手机来访问互联网。
对于拇指族越来越低龄化的现象,《法制日报》记者随机采访了一些家长。他们都表示,出于安全等因素的考量,给孩子配备手机还是有必要的,方便及时联系孩子,但确实也担心会影响孩子学习。而学校方面,记者从北京和上海的一些中学了解到,对学生使用智能手机一般采取不鼓励不反对的态度,但尽量在校园内杜绝学生使用智能手机。虽然大都没有明文规定,但班主任会根据自身情况进行管理,比如一旦发现有学生在上课期间使用手机,就会予以没收,然后请家长来取走。
孩子手机成瘾考验家长智商
“手机瘾跟网瘾有很多相似之处,也有很多类型。”张严方认为,青少年手机成瘾问题按照网络使用的内容来划分,大概分为五种:第一,强迫行为成瘾,包括沉迷于网络游戏、网络赌博、网络购物与交易活动等,这是最为严重的一种手机成瘾;第二,性成瘾,通常是指被网络上与性相关的网页内容所吸引,或长期沉迷于基于网络所引发的情色活动中;第三,关系成瘾,长期沉迷于网络人际关系活动中,比如QQ聊天、微信等;第四,资讯成瘾,很多孩子喜欢大量收集、比对信息,于是沉溺网络,不断地点击,得到各类信息;第五,操作成瘾,有的孩子喜欢挑战各种软件,对手机电脑等进行各种操作和尝试活动。
张严方说,智能手机尤其会让很多自控力不强的青少年上瘾,不仅干扰了学业,影响身心健康,还对人际交往能力和心理造成负面影响。这种强迫性让孩子无法克服上网的冲动,想戒掉是非常难的,一旦不能玩手机,就会出现烦躁不安等现象。由于上网时间越来越长,长期不运动,一坐就是几个小时,青少年身体和心理等方面也会出现很多不良症状。
判断孩子是否有手机成瘾问题,张严方认为家长可以从几个方面进行判断。首先,观察孩子是否一回家就变成手机控,是否除了正常的短信、电话之外,还经常利用手机下载各种软件等。其次,要注意观察孩子不上网不玩手机时会不会有情绪波动,是否不喜欢与人交往,有厌学等现象。第三,孩子的学习成绩是否受影响,功课越来越差。
张严方说,一旦发现孩子有手机成瘾的情况,家长就要及时分析和解决问题,要多关心孩子,陪伴孩子,建议采取以下方式:首先,对于手机,不管智能与否,采取堵的方法是不可取的,家长可以给孩子配备手机,但要规定使用手机的时间。其次,对于手机游戏态度,应该适当允许,最好共同参与,采取一种有目的性和教育性的参与方式。因为放开后更利于管理。再次,家长应该对智能手机有所熟悉,还要对相关手机游戏、软件等有所了解,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最好使用同款手机,更加方便了解情况。
张严方强调,家长尤其要注意与孩子沟通,良好的亲子关系可以有效防范孩子对智能手机的依赖性。此外,还要多与学校及时沟通或向专业人士求助。
多种手段齐抓共管方能有效
针对青少年网络游戏成瘾现象,世界上很多国家已经采取了法律手段进行管理。以韩国为例,2011年4月,韩国通过《禁止青少年深夜登录网络游戏议案》,明确规定未满16周岁的青少年,不得在零点至6点,与网络联线参与游戏,否则家长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而我国目前为了防沉迷而采取的网络游戏实名制等规定与这一法律有相似之处,青少年用自己的身份玩游戏就会受到限制。但对于韩国的这项法案,批评的声音也很多,从一些父母的角度看,他们认为政府侵犯了他们教育子女的权利,应该由父母决定孩子玩多长时间,而不是由政府排除父母一手包办。
我国于2010年8月1日正式实施《网络游戏管理暂行办法》,这是第一部专门针对网络游戏进行管理和规范的部门规章。办法第十六条明确规定,以未成年人为对象的网络游戏不得含有诱发未成年人模仿违反社会公德行为和违法犯罪行为的内容,以及恐怖、残酷等妨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内容。网络游戏经营单位应当按照国家规定,采取技术措施,禁止未成年人接触不适宜的游戏或者游戏功能,限制未成年人的游戏时间,预防未成年人沉迷网络。
但是有人认为,针对防沉迷而采取的网络游戏实名制等规定,如果青少年用别人的身份证号或者是用假的身份证号来登录游戏的话,那么这项措施就形同虚设。
“仅仅有这些规定还是不够,我们应该建立一个多层次的、立体的法律框架。”张严方认为,可以出台一系列配套的法律制度和相关规定,包括网络手机游戏分级制、游戏玩家身份认证实名制、手机游戏防沉迷机制,制定打击游戏中现金交易、提供私人服务器行为以及私人外挂程序的法律。网络警察也要加强对智能手机的操控和管理,落实执法效果。
此外,政府对此问题还可以成立专门课题组,结合相关网络监管出台措施,对智能手机经营者进行有效监管,包括手机软件开发商,手机生产、经营商等。在每家经销商可以设立相关的咨询中心,卖手机的地方可以通过广告的形式明确警示家长以及孩子。青少年使用智能手机进行第一次上网时,应该有个身份确认程序,以便给予合理保护。
张严方建议,学校方面应配备专门的辅导老师,还应该发挥医院的作用,可以考虑在医院设立专门的防沉迷门诊,让孩子知道,玩手机上瘾也是一种病,需要去医院治疗,以起到一定的预防和警示作用。每个社区也应该成立心理辅导与心理咨询的网络成瘾诊疗中心。
“多管齐下,方能建立起有效的防范体系。”张严方说。